人民论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周丹;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主体性的文化需要一个载体,即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和现实,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获得“自我主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5年18期 No.817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张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其内在机理体现为,结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结合的过程是相互融合,结合的方式是相互作用,结合的原则是相互尊重,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新征程上,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坚持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互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接、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共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5年18期 No.817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欧阳奇;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唯有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积极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2025年18期 No.817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特别策划_百年故宫博物院的当代使命

  • 百年故宫博物院的当代使命

    <正>金秋时节,物华天宝,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1000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195万余件(套)珍藏文物,历经600余年岁月流转的故宫,以庄严雄伟、壮丽中和的非凡气度,静静伫立在中轴线上,不仅生动地讲述着过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下与未来。

    2025年18期 No.817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故宫博物院的使命与愿景

    熊倚加;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一百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的皇宫禁苑变为人民的博物馆,历代珍藏为民众共赏。这百年历程,既是故宫博物院自身成长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见证。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矢志不渝地典守、研究、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以期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2025年18期 No.81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故宫博物院迈向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曙光;

    “国际一流博物馆”之要义,在于拥有全球一致的公认度,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从博物馆空间与建筑、藏品与谱系、数字化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看,故宫博物院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同时,与全球其他“遗产型景区博物馆”一样,故宫博物院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博物馆功能的特殊结构性问题。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需要把古建保护、藏品保护、开放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统一于博物馆发展范畴内,进行统筹谋划,建设多元学科支持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与文化传播力。

    2025年18期 No.81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 从“文物”走向“遗产”:故宫的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陈同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故宫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历史使命。值此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际,有必要对故宫从“文物”走向“遗产”的理念,特别是“基于价值的保护管理”理念,进行简要回顾与辨析,以期故宫在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以国家文化使命为担当,进一步提升遗产阐释展示、保护传承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025年18期 No.81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引领文旅深度融合的故宫范本

    戴斌;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建设高水平文化遗产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故宫博物院在文旅融合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既得到文化文物和旅游各界的高度认可,也承载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更多期待。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需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理论建构、人才培养、业界参与和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

    2025年18期 No.817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8K]
  • 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王巍;

    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来看,交流互动、碰撞融合,在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重要因素。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故宫博物院所做的文物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不仅是对历史与文化最好的守候,也是在凝聚新的文化力量,使文明光芒熠熠生辉,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18期 No.81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文化纵横

  •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传承焕发新活力

    黄永林;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文物,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物作为人类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财富,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物的活化利用让其在当代彰显出蓬勃生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进而为丰富现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2025年18期 No.817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意蕴

    张晶;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集中表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展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生及运思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彰显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与美学风格;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熔铸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神内核和意境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活性,既非僵化的,也非凝固的,而是充满不断创新发展的活力。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生发出新的题材内容,实现艺术形式的突破。

    2025年18期 No.817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民生关注

  • 协同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

    林梅;

    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前提。为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发展激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动能,以协调发展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底盘基础,以绿色发展厚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惠底色,以开放发展塑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战略格局,以共享发展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通过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025年18期 No.81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靳呈伟;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以不同形式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和新的着力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人民本质,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时代内涵的理论成果,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历史基点,实现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的统一。

    2025年18期 No.81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在实践中绘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崭新画卷

    廖小琴;

    以系统思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把握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求,即总体性与差异化的呈现样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平衡的发展取向、丰富性立体化开放化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成标识。在实践中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理清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个体与共同体的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认识,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传统与现代化、精神生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2025年18期 No.817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青年话题

  • 新时代我国青年阅读状况的特征与趋势

    陈晨;

    青年早期阅读备受瞩目,国家政策与全球趋势均强调其重要性,阅读能力被视为应对复杂挑战的核心技能。我国青年群体因年龄、性别及家庭背景差异,展现出多样化的阅读特点与需求:青年早期年龄群体阅读量最大,并呈现内容偏好。青年阅读科技类期刊与自我成长挂钩,青年科技阅读中存在性别偏差。青年阅读习惯受到家庭的显著影响,母亲对青年早期的影响更大。随着科技发展,数字阅读规模持续扩大,成为青年阅读的新趋势,但纸质阅读在青少年早期仍占主流。

    2025年18期 No.81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以优质阅读产品丰富青少年精神食粮

    边玉芳;

    青少年阅读供给质量,直接关涉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与国家未来。从阅读供给的有效性上看,我国青少年阅读产品在内容质量、价值引领、市场生态、资源供给等方面都需要加强。优质的青少年阅读产品,需深植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精准适配认知发展规律和多样需求、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创新、承载启智增慧的教育功能。为此,要从内容提质创优、技术融合增效、监管筑牢底线、生态协同共建等四方面系统破题,让青少年在充盈的精神食粮中汲取养分。

    2025年18期 No.81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言治论理

  • 以城市更新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杨旎;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同时要看到,城市更新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认知不足与综合效益统筹难题、动力机制与可持续性缺乏、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适配性不够、多方协同性与公众参与度较低等。为此,需以人民城市理念健全政策体系,探索多样化实施方式,构建多方协同的更新共同体,推动城市空间重塑、发展理念变革与治理体系升级,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与展现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窗口。

    2025年18期 No.817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 城市更新的典型经验与创新探索

    张贵;

    典型城市更新行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发挥促转型、稳增长、强投资和惠民生的重要作用。沪穗深在城市更新中形成的建章立制、规划统筹、简政放权、投融资模式、实施土地市场一二级联动、创新灵活供地等方式,探索出多种类型的更新途径,其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等经验做法,对我国“十五五”时期持续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2025年18期 No.81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环球风云

  • 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背景、实践探索和世界意义

    刘志明;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其他各领域正经历深刻历史性变革。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汇聚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给世界带来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出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全球文明倡议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18期 No.817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与叙事体系

    汤景泰;

    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既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迫切要求,又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话语秩序的应有之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魂,塑造国际传播的精神坐标;以多方话语为体,充实国际传播的内容矩阵;以创新叙事策略为用,激活国际传播效能。

    2025年18期 No.817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史海钩沉

  • 时服入礼:隋唐服饰里的盛世气象

    杨瑾;

    隋唐遗存有大量服饰,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隋唐兼容并蓄、共融一体的时代文化风貌,“服”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包容性,表现在地域包容、性别包容、阶层包容、民族包容和宗教包容方面。服饰考古视角下,隋唐遗存俑像服饰深度诠释包容开放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规律。

    2025年18期 No.817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 衣冠明道:传统官服彰显礼乐教化

    和溪;

    在古代政治文化体系中,官员服饰不仅是标识其身份的物质载体,而且包含着文明秩序的核心隐喻,服饰的形制、色彩与纹饰共同构成一套精微的文化符号系统。儒家礼乐教化在这一系统中获得最直观的体现,古代官员服饰的庄重华美绝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超越实用功能,被赋予道德理想的政治图腾,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价值认同。这种将自然秩序、道德理想与政治制度熔铸于衣冠之中的智慧,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服饰文化体系。

    2025年18期 No.817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