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论坛特稿

  • 服务大局 开拓新局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

    刘玉珠;

    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疫情下文博系统担当作为,统筹运用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数字互联创造了许多新探索,后疫情时期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为大势所趋。为此,应做好"十四五"文物事业改革创新和数字互联工作,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

    2020年25期 No.680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特别策划

  • 世界一流大学与民族伟大复兴——百位校长、专家、干部谈

    <正>9月2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1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共有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7所高校入围榜单,其中,中国大陆共有91所大学进入榜单,除了清华大学首次进入前20名外,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入围百强。进入百强的中国大陆高校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再创新高。

    2020年25期 No.680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特别策划_世界一流大学与民族伟大复兴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双一流”建设

    马俊杰;

    现代社会最集中地承担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职责的是大学,最集中地从事一流科技、教育和文化创新的是一流大学。我国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让其发挥先导作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我国发展赢得领先优势。

    2020年25期 No.68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义

    张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深刻影响着一流大学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紧抓立德树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时代担当不会改变;捕捉和创造机遇,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产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成果的时代重任不会改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一流贡献,并在贡献中涵养文化精神、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规律不会改变。

    2020年25期 No.680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百年追寻

    邓卫;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一流大学的产生必定伴随着一流国家的崛起。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大学必须牢记教育强国梦的百年初心,科学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与特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为重要遵循,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2020年25期 No.680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向度与精神底色

    王树国;

    在"两个一百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直击时代关切,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重要使命。西安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西迁精神,立足"四个面向",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国西部"智高点",努力打造重要的科研与文教中心,继续为西部建设、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新格局创造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

    2020年25期 No.68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要素与历史机遇

    当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各方共识。那么,什么是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新冠肺炎疫情下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有哪些新认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该怎么建?人民论坛邀请长期奋战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一线的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0年25期 No.680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根本任务的战略思考

    张政文;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立身之本,它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双一流"、怎样建设"双一流"及为谁建设"双一流"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与价值指向。当前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优势,把立德树人精准融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在此基础上,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为根本、师生主体作用发挥为基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底线,形成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支撑体系。

    2020年25期 No.68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路径

    张来斌;

    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学科优势集中、特色鲜明等特点,是我国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一批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批高水平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相关学科领域迅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双一流"建设中,积极融入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建设思路,着力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断探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之路。

    2020年25期 No.68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胡明;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突出中国优势,加强内涵支撑,积极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020年25期 No.68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 把握发展方向 提高创新能力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刘承波;

    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下一步高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要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为增强国家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0年25期 No.680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 干部心声

    <正>成都市温江区工商业联合会李井江:各地党委政府要以"校地合作"让民营企业对科技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转化为生产力,让高校的科研技术、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也让"校地合作"成为高校建设的实践地、创业地,更让高校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保障,在"校地合作"中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2020年25期 No.680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热点述评

  • 科层制负面效应的表现与治理

    马雪松;

    官僚组织中科层制的反功能表现为本位主义与力不胜任、沟通不畅与监控不力、组织僵化与墨守成规、士气低落与职业倦怠、机构膨胀与激励失灵等倾向,并在现实当中呈现出安于现状与裹足不前、奉命唯谨与变通执行、慎事畏口与争功诿过、照章办事与不适时宜的弊端,对此可从人员、组织、责任三个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2020年25期 No.68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 打好“一把手”监督的组合拳

    邓联繁;

    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把手"的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需要打"组合拳",做到"六个一":明确一个原则——监督与"一把手"权位相称;紧扣一条主线——推进对"一把手"的监督体系与监督能力现代化;舞活一个龙头——上级监督;克服一对软肋——同级监督与下级监督;打好一张王牌——纪委监委的专责监督;下好一着活棋——群众监督。

    2020年25期 No.680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 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的机制建设

    欧阳润;

    精气神是党员干部精神状态的表现形式,是其勇担当、干实事的动力源泉。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提振精气神,用新作为、新担当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定力;二是健全用人机制,激发晋升动力;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永葆干事活力;四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持担当弹力。

    2020年25期 No.680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云上党建”的优势及其效能发挥

    周楠;

    云党建是指借助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是党建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体现。云党建能够带来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给党员干部队伍带来全新的体验。云党建要想取得实效,既需要把握好网络平台对党建的助力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队伍参与的积极性。

    2020年25期 No.680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社会治理

  • 风险韧性构建与可持续减灾战略——打通农村防灾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张成岗;孙海琳;

    农村防灾预警是风险灾害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是社会治理亟待破解的传统难题。目前农村防灾预警仍面临乡村治理体系基础薄弱,防灾预警手段和工具缺乏,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面向未来,要以构建风险韧性,形成可持续减灾战略为依托,着力培育和激发居民参与灾害治理能力,建立应急管理"高可靠性组织",因地制宜发展应急产业,推动应急工作智能化建设,打通农村防灾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25期 No.68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 “局部空转”现象产生的深层次根源

    任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一些制度设计的客观因素以及执行主体的主观因素导致我国出现了"局部空转"现象,使得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打折扣、搞变通、玩花样,中央精神得不到有效落实;在进行监督考核时,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名目的检查,采取形式主义措施,使得"空对空"的恶性循环出现。"局部空转"会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要找准病灶、及时治理。

    2020年25期 No.68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 扶志与扶智的三个维度

    李萌;沈崴;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要把扶志和扶智深度结合起来,贯穿于决胜全面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之中。回顾历史,从传统中汲取力量;立足当下,把握现实要求;面向未来,提振必胜的信心。增强贫困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扶志和扶智的效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2020年25期 No.680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贫困县多维贫困特征及其对策

    唐萍萍;胡仪元;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目前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脱贫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在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相对贫困、多维贫困问题依然存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解多维贫困难题,要夯实绿色产业支撑、重塑农业生产能力、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组织创新,将脱贫发展与资源开发、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有机统筹起来,全面提升贫困县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020年25期 No.680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行业协会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助推器

    张钦昱;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可有效解决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双失灵"困境,有利于实现行业自律、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社会治理作用,需要明确其定位,将政府与行业协会限期脱钩,实现行业协会法治化运行。

    2020年25期 No.680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财经聚焦

  • 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新趋势

    朱为群;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确立财政事权的理论前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前置条件。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需要财政理论创新,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支平衡,缓解地方收支矛盾,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2020年25期 No.680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实施特殊转移支付重在聚焦精准

    李蕊;

    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为目标,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惠企利民,其本质上是我国财政制度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的一次创新。特殊转移支付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必须强化其公共财政属性,贯彻预算民主法治,将其纳入我国既有财政体制框架。着眼于平衡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议借鉴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经验,聚焦精准,有效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评价和精准监督。作为非常规操作和财政直达性工具,特殊转移支付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需提前防范。

    2020年25期 No.680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云经济”补位彰显经济韧性

    倪庆东;

    "云经济"作为资本交换后的第三类经济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彰显出经济韧性,是企业化危为机的良性选择。未来发展"云经济"提高经济韧性需要根据国际国内需求,强化战略制定进程;做好"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法律法规,监管云计算与"云经济"相关服务行为;高度关注"云经济"和相关服务的风险和安全性;关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渗透与应用。

    2020年25期 No.680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成效与困境

    黄朝阳;

    加快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对于重塑边境经济、实现兴边富民、推动我国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面临多重困境,需要多措并举破解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困局。

    2020年25期 No.680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民生民意

  • 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的改革路径——兼议农民退休制度

    朱勤;

    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本质诉求是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但现阶段面临农民身份多元化、土地权归属等制度性障碍。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是对社会生产方式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养老金待遇的"城乡落差"源于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理念差异。未来十年是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的政策窗口期,应尽快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探索实行普惠式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制度;加强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土地权益自愿退出的补偿机制。

    2020年25期 No.680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直播带货的繁荣与乱象

    姚林青;虞海侠;

    直播电商是对传统电商模式的突破,也是网络直播重要的变现路径。直播带货风靡中国,一场疫情更是把直播带货推向了热潮,形成了"万物可直播,人人齐带货"的特殊盛况。然而,繁荣的背后乱象丛生,欺诈、低效率、非理性等诸多问题和泛起的行业泡沫,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2020年25期 No.68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构建

    何丽梅;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一个城乡双向"拉扯"的社会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两栖"性,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不仅阻碍了其自身发展,更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此,城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构建。

    2020年25期 No.68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共享养老如何才能做到共享

    胡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共享养老或成为养老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共享养老主要分为"共享住房""共享时间"以及"共享子女"三种模式,不同模式都具有独有特性,但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要牢牢抓住"共享"核心价值,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推动共享养老高质量健康发展,努力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2020年25期 No.680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青年关注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政课如何引导青年读好经典

    张小平;

    "e时代"青年人仅沉溺于浅显碎片化的阅读,不利于知识积累的系统性和思维体系的完整性。通过阅读经典,能有效克服碎片化学习所带来的认知"浅显化""从众化""注意力涣散""价值观混乱""浮躁化"等负面问题。在这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应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职责,通过教学理念、方法、体系和配套辅助设施的改进,全方位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会阅读经典。

    2020年25期 No.680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 新时代中国青年怎么站稳人民立场

    杨威;

    青年发展的根基在于人民,青年成长成才须臾离不开人民。新时代中国青年重任在肩,道路在前,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这不变的信仰,就是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青年站稳人民立场,意味着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树立造福人民的奋斗目标,永葆对人民群众深沉朴素的热爱。

    2020年25期 No.680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的五个着力点

    翟中杰;

    新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应明确工作前提,全面理解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科学内涵;找准问题根源,充分把握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在矛盾;拓展工作格局,着力凝聚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在合力;优选工作方式,重点凸显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互动精髓;开展工作反思,深入探讨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未来走向。

    2020年25期 No.680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高校思政工作的开拓创新路径

    牛立蕊;王华彪;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新的形势上深入推进,应紧扣关键环节,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三个基本要素,要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新形势下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校制宜多措并举全面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与时俱进积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式。

    2020年25期 No.680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党史党建

  • “三个不动摇”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王虎学;

    "三个不动摇"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明确提出的重要论断。"三个不动摇"明确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的政治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事业方向和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动摇的宏伟目标。从理论上全面把握"三个不动摇"提出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的共生逻辑,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2020年25期 No.68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演进轨迹

    王玥;

    爱国卫生运动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日常卫生倡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78年的16字方针到1989年的24字方针,再到2017年"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42字方针,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不断深化和丰富,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针对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吸取经验教训,并将卫生防疫工作提升到政治任务的层面加以重视。

    2020年25期 No.68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优化基层政治生态需要精准思维

    刘帅;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点督促的科学思维方式。精准思维的内在特性为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的结构创新和方式调整奠定了新的理念基础和主体条件。精准思维要求科学研判基层政治生态面临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精准施策的原则要求、积极开列精准施策的详细清单、严格落实精准施策的制度规范,努力提升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的实际成效。

    2020年25期 No.680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锻造新时代党员干部“铁军”队伍

    张骞文;

    党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而"新气象"的展现、"新作为"的践行同样离不开一支绝对忠诚、践行担当、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铁军"队伍。用学习"治心",锻造政治上的忠诚、用制度"管行",锻造干事上的担当、用问责"提神",锻造作风上过硬的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铁军"队伍,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2020年25期 No.680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法治视点

  • 直播带货中主播商业宣传行为的规制研究

    孟雁北;

    直播带货中主播的商业宣传行为应当有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我国行业自律规范对主播商业宣传行为的规制威慑力虽略显不足,但却已经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网络直播营销领域的行为规范;我国《广告法》对主播商业宣传行为的规制虽面临商业广告基本概念认定上的争议,但是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代言人的主体角色类型化视角思考,可以有助于厘清主播在从事商业宣传行为时的责任义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能够有效地对主播商业宣传行为进行规制,但仍需要进一步通过加强行政执法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0年25期 No.680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短视频传播中的版权保护与行业治理

    柴国生;

    短视频在新媒体时代以其即时性、生动性、视听性特点,在网络空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拥有广阔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中的版权保护和行业治理问题日渐凸显,面临侵权方式更趋复杂、法律保护依据不足、行业监管相对滞后等难题。对此,可通过完善"通知—删除"相关规定、提升短视频"法律援助"、加大侵权赔偿力度等措施,为短视频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20年25期 No.680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 地方反垄断执法动态平衡的实现机制

    刘英俊;

    作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重要工具,我国地方反垄断执法面临如何恰当地把握地方反垄断执法的度、如何准确地定位地方反垄断执法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地缓解地方反垄断执法的逻辑张力三方面的困境。对此,需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反垄断执法模式和力度,做好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职权的划分,把握好反垄断执法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定位。

    2020年25期 No.680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域外观察

  •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变迁

    梁云祥;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两国国内状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日本人的主流中国观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由于相对封闭导致对中国的神秘感、出于战争反思对中国的赎罪感、甚至对战后中国发展的崇拜感;第二个时期,表现为对中国的一种同情感,并愿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因而出现了中日关系一个所谓"蜜月期";第三个时期,存留不多的亲近感,加之威胁感和恐惧感,甚至还有部分厌恶感。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新一轮的改善过程中,只要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两国国民的彼此观感也会改善,日本人同中国也有希望变得更加亲近。

    2020年25期 No.680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 日本“数字新政”战略动机与发展特征

    蓝庆新;彭一然;

    当前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全力推进"数字新政",在"后5G"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学校的ICT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ICT领域研发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体现了其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全面推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激发中小企业数字时代新活力,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动机。日本"数字新政"具备硬件投资与软环境建设相结合、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相结合、数字技术各类研发投入并重等基本特征,对我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借鉴与启示。

    2020年25期 No.680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文化纵横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若干重要论述研习

    姜迎春;

    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科学运用于黄河治理实践,为当代黄河治理提升了战略高度、凝练了历史经验、明确了发展思路、构建了治理格局、划定了底线红线,形成了新时代黄河治理方略,为黄河流域科学发展明确了方向。

    2020年25期 No.680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 黄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质及符号构建

    陈鹏;

    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伟、忧患悲壮、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强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质,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黄河文化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努力实现黄河经济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讲好并继续书写"黄河故事"。

    2020年25期 No.680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 乡村旅游如何激活地域文化密码

    张祝平;

    乡村地域文化赋予乡村旅游鲜活主题内容,增加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时代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可从文创产业发展、精品旅游项目建设、现代科技手段应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等入手,注入地域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2020年25期 No.680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 新时代应急文化建设的路径

    蒋连霞;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引发社会对应急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面对疫情,应急文化建设切勿"临时抱佛脚",应构建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应急文化建设机制,由政府、媒体、社区承担建设主体责任,不断丰富应急文化意识、理论、行为等内容,善用网络宣传、模拟演习、定期排查等方式,做好新时代应急文化建设工作。

    2020年25期 No.680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读史札记

  •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演变

    王长松;

    黄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决溢、旱涝灾害频繁,甚至影响古代王朝的国运,已成为全球人地关系中独特的经典案例。从河道变迁与治理、农业发展与人口变迁、城镇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提供珍贵的经验借鉴。

    2020年25期 No.680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