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论坛特稿

  • 充分彰显和不断强化党中央机关报意识——对人民日报近期抗疫报道和舆论斗争的回顾与思考

    王一彪;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对人民日报来说,就是牢固树立党中央机关报意识,包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的党报意识党建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意识读者意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国家意识阵地意识,扩大"三个覆盖面"的传播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三个作用"的排头兵意识。党中央机关报意识在今年抗击疫情报道及对美、涉港舆论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也需要在今后的宣传报道等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强化。

    2020年18期 No.67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特别策划

  • 解码无接触经济

    无接触经济的本质是数字经济,因人与物接触或人与人无面对面接触的远程交互而得名。作为数字经济的特殊形态,无接触经济是由新冠肺炎疫情外生冲击产生的突发巨量需求与业已存在的相关数字化产业供给相结合应运而生的经济现象,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融合的一场深刻变革。

    2020年18期 No.673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特别策划_解码无接触经济

  • 无接触经济:“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王大树;张辉;

    在我国,无接触经济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摸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是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有理由相信,无接触经济不会只是"昙花一现",而是大势所趋。在发展机遇面前,谁能顺应发展趋势,化危为机,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2020年18期 No.673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疫情催生下无接触经济的演进逻辑

    杜丽群;

    无接触经济强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经济活动的"无接触",本质上仍属于"数字经济"的范畴。"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两次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无接触经济的概念。两次疫情期间无接触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应该分别对应培育期和引领期。对待无接触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积极乐观、谨慎客观的正确态度。

    2020年18期 No.67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无接触经济的鲜明特征

    李晓华;

    信息技术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切入,推动经济活动的"无接触"化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数字化、产品体验的数字化、购买与支付的数字化以及产品的服务化、软件化。这种从"接触"到"无接触"带来的收益增量,从企业的角度看包括规模经济性的提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让企业价值链、供应链更具有韧性,从用户的角度看包括降低感染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提高时间效率。

    2020年18期 No.67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人际交互接触、无接触经济与产业发展新业态

    平新乔;

    当今世界无接触的人际交互活动的主要介质物是信息技术,开发传输信息技术的过程使人类正经历一场知识革命、科技革命和思想革命,我们需要借助于无接触的信息技术使中国的制造业得以重新整合,实现智能互联。但是,计算机、人工智能至今仍然无法超越人际直接接触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常识、常理、常伦和人之常情,并且人际间直接接触关系仍然是人类生活价值的核心基础。而且无接触的信息网络与有接触的人际联系之间就好像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共存关系。

    2020年18期 No.67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 无接触经济的产业变革:图景、逻辑与展望

    王凤荣;

    作为一个外生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从产业逻辑看,无接触经济并不是新生事物,作为数字经济的特殊形态,是由疫情外生冲击产生的突发巨量需求与业已存在的相关数字化产业供给相结合应运而生的经济现象,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产业变革。疫情过后无接触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放缓,但依托数字经济和兼具绿色发展内涵的"无接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

    2020年18期 No.67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乡村无接触经济改变了什么

    周立;

    新冠肺炎疫情下,避免人际接触风险的城乡无接触经济也在新技术手段下悄然兴起,乡村的多功能性为无接触经济提供了土壤。以无接触经济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逆势而起,将促进改变中国城乡二元对立,带来城乡良性互助新趋势。

    2020年18期 No.67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无接触经济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挑战

    方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源自数字技术,以电子商务、智能物流、在线教育、线上文化消费、远程办公和电子政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无接触经济异军突起。无接触式经济的本质是数字经济,后疫情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的近距离接触将恢复常态,但是无接触经济作为经济创新将持续存在,在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2020年18期 No.673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发展无接触经济需警惕哪些社会问题

    刘林平;

    以人与物的接触或是人与人的非面对面的远程接触为基本特点的无接触经济建构了一种新的交易组织形式。它通过节约人力、交通、时间和摩擦成本而节省交易费用。无接触经济可能使消费者受到"协同式双重剥削",并引发数字排斥、情感冷漠、心理恐惧、隐私侵犯、伦理责任不清和就业排斥等社会问题。对此,倡导提供数字社会工作服务,也是一种解决之道。

    2020年18期 No.673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从“无接触”到“零距离”,国家治理大有可为

    柴宝勇;

    无接触经济以"非接触服务"和"信息化经济"的形式存在于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接触经济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赋能补充作用,带来了新劳动生产率增长,并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无接触经济仅仅是工具,依靠中国国家治理的优势要使其完成从"工具"向"目标"的转变,就要实现一种"零距离生活"的未来图景。从"无接触"到"零距离",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坚持党的领导、多元治理、依法治国这三个因素非常重要。

    2020年18期 No.67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无接触”如何深度拓展社会治理空间

    于永达;

    无接触经济以"无人"和"社会距离优先"为特征,旨在阻断疫情传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和无接触治理模式构建。尽管无接触经济的时代转向助推了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的精细化治理,但是也存在社会信任缺失、监管难度加大以及对技术过度依赖等各种潜在风险。为此,党和国家要多措并举,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无接触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有效化解意识形态多元、参与无序和内容异化等风险。

    2020年18期 No.67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热点述评

  • 完善权力配置破解“一把手依赖症”

    孙亮;

    基层"一把手依赖症"要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补短板的高度加以重视。从治理体系的权力运行视角看,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配置不科学是造成"一把手依赖症"的主要原因。为此,要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授权机制,始终坚持权责透明、权责统一,并构建对公职人员全覆盖的监督体系。

    2020年18期 No.67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 不作为的“文件政绩”要不得

    范逢春;

    当前,在现实中有不少"文件干部",其沉湎于"文山会海",整天"纸来纸去",习惯于把文件发放当成工作推动、以文件写作拔高工作成绩、用文件工作掩盖缺乏担当。"文件干部"追求"文件政绩",导致"政府空转",造成"改革稀释",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治理和减少"文件干部",需要用理想信念去淬炼干部,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干部,以科学机制来考评干部。

    2020年18期 No.67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破解“投机式懒政”需加强制度建设

    邱丹丹;

    "投机式懒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投机式懒政"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党员干部对制度认识不够、制度执行力不足、制度实施缺乏技术融合等。根治"投机式懒政",不仅要加强作风建设,还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0年18期 No.673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 为官就是要“忙到点子上”

    石磊;江婷;

    故作姿态在人前忙、脱离实际胡乱忙、能力不足低效忙,是一些党员干部始终忙不到点子上的三种典型状态。归根究底,忙不到点子上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的信仰与理想出现了动摇,考核与监察机制不完善,部分干部能力方面存在客观不足。忙出成果,忙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才是真正忙到点子上的正确途径。

    2020年18期 No.67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 惠民政策如何落到实处

    王力;

    群众获得感是评价惠民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有需求无政策、有政策不落实、有落实没获得等,是当前惠民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务实性,注重政策精简、强化政策操作性,严防走样变形、强化政策目的性,推行阳光政务、强化政策公平性,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惠民政策中有更多获得感。

    2020年18期 No.673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民生民意

  • 物尽其用:《民法典》物权编亮点解析

    尹飞;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编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围绕"物尽其用"这一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居住权、土地经营权、担保物权等备受关注的物权法律制度加以增添和修正,更好地保护人民财产权益。

    2020年18期 No.67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直播带货:眼球经济下的“商品美学教育”

    郑红娥;

    直播带货是利用名人或明星效应,为博取眼球经济而实施的一种商品美学教育。消费者通过商品美学消费(如品牌文化)来保证审美的指引、创造,并进而实现自我认同。这种商品美学教育恰好契合了观众的心理:多感官提升,以优惠价格购买生活愿景以及自由而安全地购物。但是,在这种商品美学教育背后潜藏着诸多危机,其运营模式体现了资本对灵魂的征服,消费者在享受跨越时空消费的同时,其实受到资本跨越时空的诱导、操纵和规训,这种"买买买"的机制也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唯有实现由效率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的转变,才能破除异化,实现文明的逆转。

    2020年18期 No.67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疫情下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应对

    刘伟华;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全球供应链可能将面临新一轮震荡和重组,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也受到明显的冲击。当前中国供应链开始进入竞争优势提升期,供应链发展正面临全球资金回流、供应商本土化、产业链升级、数字化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疫情危机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企业供应链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高度重视逆全球化影响,对制造业供应链进行长期系统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深度提升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布局;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建设,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弹性。

    2020年18期 No.67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让关爱之“光”照亮特殊儿童

    李苏瑾;

    办好特殊教育,关注特殊儿童成长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结。特殊儿童家长改变认知,在接纳和参与中加强专业能力文化素养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改革教育教学,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更好促进学生成人成事;社会用心传递温暖,更好接纳包容。展望特殊儿童发展,合理运用逆向思维视角解读特殊儿童,有助于其潜能充分挖掘,更好地促进他们价值提升,进而缓解家庭压力,推动国家社会和谐发展。

    2020年18期 No.67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个人信息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如何平衡

    朱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方式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与此同时这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一定挑战。尽管隐私权等公民基本权利在涉及到公共秩序时,一定程度上需要让位于知情权,但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更加全面地保护公民隐私权也十分必要。只有坚持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才能妥善处理好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2020年18期 No.673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苏黄菲菲;黄跃;

    产业融合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无疑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我国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处起步期,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两业"融合仍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助推产业融合,要优化顶层设计和企业数字赋能理念,强化融合互动机制,构筑融合支撑体系,优化融合发展软环境。

    2020年18期 No.673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社会治理

  • “全周期管理”释放城市治理新信号

    郑长忠;

    "全周期管理"意识是指城市治理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将城市治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治理逻辑,把握城市治理的整体性和周期性,并采取与全局相一致又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此,应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全周期管理"意识,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践行精细化管理。

    2020年18期 No.67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大数据治理助力疫情危机后的高质量减贫

    万国威;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减贫工作面临着市场化增收手段效率下降、脱贫攻坚项目需要调整及疫情重灾区返贫压力加大等潜在风险,亟需通过大数据治理等技术性手段来转危为机。从现有经验来看,我国减贫领域的大数据治理体系已经取得了四个重要突破,一是跨部门的横向信息组网已初步完成,二是部省市县的四级纵向信息系统基本定型,三是大数据信息核对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四是新型技术手段在大数据治理平台中得以广泛运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国应当针对当前大数据治理体系中存在的六个问题,以信息的全域性、精准性、即时性和应用性为建设目标,努力通过明确数据参数、建设区域性"政务云"、省级垂直管理、优化信息安全、推进新技术使用、提升立法层次、鼓励省际对接、保障人员稳定、开发沉淀数据等九个方面来完善各地的大数据治理体系。

    2020年18期 No.67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如何突破乡村治理面临的四重困境

    郑会霞;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然而,乡村治理还面临固有的体制困境、制度困境、人才困境和技术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其应对、处置和化解,既需要建设职业化人才队伍、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更需要改进现有的行政治理体制,建立与之适应的乡村治理体系。

    2020年18期 No.673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构建新型乡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聂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与纠纷解决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发展背景下,乡村场域下纠纷化解过程中难点与问题的破解,需要推动建立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解纷效果更突出、综合体系更完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2020年18期 No.673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新形势下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陈婉馨;

    破解乡村振兴战略下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在还权赋能方面,要着重考虑向集体赋予权利和扩充权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方面,要构建村民小组一级的集体经济组织,以适应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同时着力将其塑造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实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允许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合作社,并设计相应的配套制度。

    2020年18期 No.67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抗击社会风险的命运共同体构建

    赵继强;李建;

    社会风险的存在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有机体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成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出发,于繁荣中窥凋敝,在浪平处防危机。遵循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未雨绸缪的原则,见微知著,全面认真、科学合理地梳理风险,总结出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置的路径和方法,力求实现人及人类社会更好发展。

    2020年18期 No.673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党史党建

  • 党史上的调查研究之风及其当代启示

    陈述;

    调查研究不仅关系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得失成败。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和方法。善于进行调查研究,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又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坚持调查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2020年18期 No.67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 “理论联系实际”学经典 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

    王传利;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精髓,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将革命导师们提炼出的抽象的本质规律联系现实的具体生动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地学经典,就是要在实际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联系党员干部各自的工作业务实际,反对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2020年18期 No.673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在履行党员义务中坚守初心

    林彦君;

    履行义务是每个党员的应尽职责。党员义务具有时代性、政治性、先决性、平等性特征。现实工作生活中,有的党员把履行党员义务当成了额外任务,有的党员认为党章规定的义务需要履行,党章没有规定的就可以为所欲为。对此,要提升思想理论素质,强化初心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强化身份意识;提高党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标准意识。

    2020年18期 No.673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彰显党的初心使命

    李姝婧;康秀云;

    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寻的美好愿景,也是党初心和使命的鲜明彰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党初心与使命的重大考验,也正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强有力的领导运筹帷幄,精准施策,再次确证其人民立场、民族情怀与大国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得以坚守和弘扬。

    2020年18期 No.673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专题调研

  • 新时代县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达川实践”

    陶建群;张莉;李富强;高洪远;魏飞;

    <正>【调研背景】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县域特别是中西部县域体现明显。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地处西部贫困地区,国家层面与自身层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交织,推动更平衡充分的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是达川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达川区围绕着社会治理及其创新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与探索,不仅提供了地方典型案例,而且可以深化与拓展人们对这一复杂政策议题领域的思考。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达川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进行了实地调研。

    2020年18期 No.673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专访中共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

    李富强;韩冰曦;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将顶层设计转化为能落实、易操作、出实效的政策措施。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人民论坛记者就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2020年18期 No.673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巧用“加减乘除”推动基层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向建平;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近年来,达川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基层治理决策部署,巧做"加减乘除"法,扎实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积极推动服务在基层提供、力量在基层汇聚、满意在基层实现,探索出了基层政务服务的"达川模式"。赋权扩能做"加法",让"转型升级"破解"痛点难点"。一是推进阵地建设,破解基层"无处办"难题。坚持"科学合理、

    2020年18期 No.673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达川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点和示范性

    杨宜勇;青连斌;郇庆治;胡敏;周庆智;李秉龙;

    <正>基层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各种矛盾问题易发多发,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使得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法"和"315群众工作法",破解了一些棘手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人民论坛特邀专家对其创新做法进行点评。

    2020年18期 No.673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光明经验”——深圳市光明区“三不”一体推进机制建设的创新探索

    人民论坛课题组;陈阳波;杜凤娇;王克;

    <正>为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20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廉政治理与研究中心、深圳市光明区纪委监委联合主办"‘三不’一体推进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在线研讨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以及深圳市光明区

    2020年18期 No.67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舆情分析

  • 在全新的传播格局下破解“回音室效应”

    许向东;

    在网络空间日益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场所的当下,"回音室效应"对于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回音室效应"的成因,除了技术主导下的信息传播机制外,还与社交平台的圈层传播以及人们固有的选择性社会心理有着密切关联。为保证公众对新闻事件乃至社会现实有一个相对准确、清晰的认识和判断,需要在全新的传播格局下破解"回音室效应"。

    2020年18期 No.673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四个着力点

    曹猛;

    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空间成为众人涌入的"舆论广场",由新闻、视频引发的热搜此起彼伏,折射出了公众复杂的心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治理至关重要且紧迫。为此,我们应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用直抵人心的话语扩大传播力,用温暖人心的话语提升引导力,用鼓舞人心的话语增强影响力,用凝聚人心的话语增进团结力。

    2020年18期 No.673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契机

    付翔;

    "5G+VR"技术引领用户进入场景体验时代,驱动新闻舆论引导深刻革新。"5G+VR"新闻具有全知叙事、在场体验的传播效能,"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保障,在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加情感共鸣、消解偏见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能够为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契机。

    2020年18期 No.673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青年关注

  • 人才“帽子”泛滥怪象亟待改变

    张健;

    对近年来各地出现的人才规划乱发"帽子"、人才评价只唯"帽子"以及由此导致的众多人才争戴"帽子"、地方和单位挖抢戴"帽子"人才的所谓"帽子"现象,要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尤其不应将引育性的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与荣誉性的人才称号、人才"帽子"混为一谈。"帽子"问题的实质是人才项目异化为人才称号的问题,为此要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统筹协调二者的各自功能,让人才项目助力人才的集聚和培养,让人才称号成为人才成长的标杆和导向。

    2020年18期 No.673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的成因与治理

    胡勇胜;

    近年来"被就业"乱象引起了多方关注。在华丽的就业数据表的背后,衍生出鲜为人知的"被就业"乱象。"被就业"乱象不仅糊弄了高校、企业,还伤害了学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治理大学生"被就业"乱象,是当下肃清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关键,应重点抓住政府、产业、高校"三螺旋"。

    2020年18期 No.673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找准志愿服务与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结合点

    马超;

    志愿服务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青年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合适路径。当前,要找准志愿服务与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结合点与着力点,明确价值导向,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培育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20年18期 No.673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高校如何打造“硬核”思政课

    叶宏;

    打造"硬核"思政课,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打造"硬核"思政课,应锤炼思政队伍,让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有知"也"有味";探索"课程思政",让思政课有深度、有广度;推动技术创新,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吸引力。

    2020年18期 No.673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文化纵横

  • “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对外传播

    师曾志;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数字化时代,这一理念正在以自身逻辑形塑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重构着新的"部落化"现实与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分歧与共识在数字时代传播的每一次对话中呈现出来。在对外传播实践中,主动讲好自身故事并积极聆听他者诉求,才能感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不同成员既应分享共同的利益,也要尊重不同的文明,以传播为桥梁实现有机联结,达成行动的协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无限生机与未来。

    2020年18期 No.67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孙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2020年18期 No.673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打造特色海外企业文化的实践和思考

    程尉卿;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凝心聚力、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加强海外企业文化建设,依托企业文化达到管理、融合、活跃、凝心、聚力等多重目的,对提升企业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8期 No.673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如何相融

    李国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战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需要厘清育人和育才相互统一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动转化的关系、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和创新有机结合的关系、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关系。

    2020年18期 No.673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全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有何新内涵

    杨建华;

    全媒体时代,虽然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内容为王"始终是内在要求。向广大受众提供更深度、权威、专业、多元的内容,应全面把握舆论走向,在内容质量、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以内容为核心,以渠道、技术、产品为路径的全新格局。

    2020年18期 No.673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读史札记

  •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刘海峰;

    唐五代时期每年都举行科举,北宋中叶确定为三年一开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明清时期乡试和会试时间非常固定,科举周期的规律类似于日月和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大体上只有因为战争、天灾、天气三种情况导致科举延期。

    2020年18期 No.673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人民論壇 迈向未来的政论智库全媒体集团

    <正>1992年创刊,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发展至今,人民论坛积极探索理论创新传播规律,始终围绕重大主题宣传进行选题策划、宣传报道,打造最具价值的观点产品,走出了一条主流思想理论期刊创新发展的新路。当前,人民论坛已形成由期刊集群、网络新媒体、人民智库以及课题研究、论坛会议、图书出版等多业态构成的政论智库传媒集团,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传播的权威平台和人民日报社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8期 No.673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欢迎订阅2020人民论坛系列杂志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注宜思想学习研究传播的权威平台人民日报社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论坛》邮发代号:2-15 20元/期,全年36期,720元/年《学术前沿》邮发代号:2-909 40元/期,全年24期,960元/年《国家治理》周刊邮发代号:82-242 40元/期,全年48期,1920元/年

    2020年18期 No.673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