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论坛特稿

  • 抗战胜利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张海鹏;

    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力量。抗战胜利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边。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

    2025年16期 No.815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特别策划_2025上半年中国经济深度观察

  • 2025上半年中国经济深度观察

    <正>2025年,全球经济在多重变局中加速重构,地缘政治波动、技术革命深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国际环境,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交出一份兼具挑战与希望的半年度答卷。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我国制度优势、产业体系、市场环境、企业活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持续凸显,“潮玩经济”“首发经济”“中国游”“中国购”热度升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需求加速释放,消费市场活力四射、亮点纷呈。

    2025年16期 No.815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王一鸣;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当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牢牢把握“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力求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16期 No.81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 读懂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范志勇;

    2025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中国2025年及202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进一步得到国际机构的认可。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亮眼,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三次产业协同增长,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迅猛,消费和外贸成重要支撑。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中国人民坚强坚韧的品格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持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和投资协同发力;宏观政策环境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际合作,外贸韧性凸显。2025年下半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仍需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025年16期 No.81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稳中求进: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何自力;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筑牢稳的基础,锚定稳的方向,积蓄稳的力量,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025年16期 No.81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 从“产品出海”迈向“规则出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张晓涛;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从“产品输出”到“规则引领”的深刻变革。这既源于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规则重构窗口期,又是企业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构建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市场规则适应等方面,仍面临实质性挑战。通过制度协同赋能与企业主动谋变,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有望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从标准参与者到规则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最终形成技术标准与市场规则的双重竞争优势。

    2025年16期 No.81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健康消费新需求释放新潜能

    刘奕;张颖熙;

    健康消费是新型消费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前,在消费群体多元化的推动下,我国健康消费领域的新需求不断涌现、消费内容不断拓展,呈现出主动健康消费、数智化健康消费,以及中医药养生消费等新趋势,为健康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健康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健康消费领域仍面临着高质量供给相对欠缺、优质资源分布均衡度尚需提升、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从科技赋能、支付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快健康消费潜能释放。

    2025年16期 No.81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内卷式”竞争的生成机理与综合整治

    刘志彪;

    “内卷”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剖析“内卷式”竞争的生成机理,需从市场、技术、产业、制度等多视角切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需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市场分割;以科技创新突破“低端锁定”困局,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推进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升级等举措,将“内卷”压力转化为“外拓”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16期 No.81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热点透视

  • 携手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孙壮志;

    当前,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大国博弈和地区冲突累积叠加带来的严峻挑战,上合组织要真正有所作为,就要把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做强做实,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和全球治理等方面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协调配合,坚决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冷战思维、霸凌行径和贸易保护主义。未来,需把上合组织打造为成员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战略规划对接的重要平台,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应对域内外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地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增进民众之间的友好情谊,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16期 No.815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以深化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

    孙锐;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纵深突破的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围绕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制高点、控制权的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大国之间关于人才争夺、人才制度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将更趋白热化。面对“十五五”时期的新变化新挑战新要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一流人才主导的卓越创新体系,重构专业型事业单位底层管理运行逻辑,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制度创新,完善新质生产力人才开发保障体系,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2025年16期 No.81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科技前沿

  • 大模型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风险与治理对策

    雷文强;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模型日益成为网络空间的新型基础设施,其生成内容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治理带来潜在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深嵌于大模型“数据—训练—评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无法依赖单一环节或技术的突破完全解决。推动大模型健康发展,应从数据源头安全、模型训练规范、动态风险评估、应用治理闭环四个方面着手,健全法规标准与敏捷治理体系,构建贯穿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多层次、自适应的综合治理框架。

    2025年16期 No.815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算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机理

    章玉贵;

    “算力即国力”,当前算力已成为全球高科技竞逐的主要赛道,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算力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通过大数据、强算法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与场景化应用,在实践层面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持续推动算力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6期 No.81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李雪灵;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通过在制造业典型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助推中国制造业向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智化和服务创新化发展。同时需看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场景数据不优质、场景协同不充分、场景支撑不健全等挑战,为此,政府和制造企业应协同发力,从提升数据可用性、强化协同合作和完善支撑保障等方面着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No.815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青年话题

  • 当前我国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及特点

    赵雷;

    新兴青年群体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而涌现的、从事新兴职业的青年群体。精准把握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该群体的思想引领,广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总体上平和积极,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发展成就高度认可,并且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形成了较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但同时,其职业认知的多元性与社会流动预期的保守性并存,基础性利益需求亟待精准回应,客观上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可能引发一些潜在风险。对此,可以通过构建精准支持体系、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畅通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等举措,既满足新兴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又激发其参与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

    2025年16期 No.815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新业态青年的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及引导

    杨菊华;黄志辉;

    随着平台经济、直播经济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青年群体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传统业态相比,新业态青年群体在工作生活、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反映出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呈现出很多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一方面,新业态青年群体具备数字原住民特有的开放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他们面临职业认同模糊、发展预期波动、风险抵御脆弱等现实困境。为回应新业态青年群体的诉求、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需要以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抓手,构建全方位支持系统,因势利导、因业而异,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

    2025年16期 No.815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陈勇钢;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强化党建育德、规则立德、修身养德、文化涵德,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制度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年16期 No.815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以“投资于人”推动青年职业发展

    杨洪兵;曾祥明;

    推动青年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于人”是对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能够破解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增强青年群体的职业竞争力与胜任力,推动青年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结。通过铸就“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政企校”协同赋能机制、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现实路径,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025年16期 No.81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言治论理

  • “红色引擎”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集团福建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党建工作的重要启示

    胡敏;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坚定不移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全面融入治理实践与创新进程,推动党的建设与企业转型、能源保供、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切实把红色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起来,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2025年16期 No.815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阶段与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郭建如;

    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进入在地产教生态构建的新阶段,面临新环境、新挑战和新任务。面对新变化,中西部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不同举措走出服务地方的不同路径,取得较好成效。

    2025年16期 No.81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为例

    张希武;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安排部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不仅引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更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5年16期 No.815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文化纵横

  • 非遗经济的兴起与长效发展机制构建

    沈涵;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消费迅速增长,呈现出年轻化和线上化趋势,非遗经济火热兴起。非遗手工艺品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经济动力,而且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形式,其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宝贵财富,面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模式的变迁,亟需通过创新手段实现其长久发展。发展非遗经济,在确保非遗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2025年16期 No.815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95K]
  • 以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非遗产品开发

    黄韫慧;

    当前,非遗产品逐渐从单一的文化体验走向市场化,成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体现。随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非遗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非遗产品将不仅限于文化旅游领域,而是逐步进入更广泛的消费市场。要通过品牌推广、市场创新以及社交传播,使非遗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济增长点。

    2025年16期 No.815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3K]
  • 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的影响与挑战

    范志忠;

    作为工业时代的电影,其艺术的审美与技术的进步可谓相辅相成,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3D,人类影像视听技术的每一次飞越,都给电影艺术的审美表达带来质的变革。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到来之前,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实质上只是辅助人类的电影影像创作一步步逼近现实。虽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影像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而自主生成影像,并随着技术的迭代,日益部分替代人类的影像创作,重新定义影像制作中人和技术的关系,为包括影视在内的影像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16期 No.815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特征

    王静;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母体,从现实国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开拓出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体现在道路选择的自主性、战略谋划的科学性、动力系统的内源性、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和对外交流的平等性。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改革尝试虽多,但真正形成特色路径者寥寥。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以兼顾破立、张弛有度的改革智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既避免激进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又防止滞后改革的效能衰减,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平衡,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5年16期 No.815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史海钩沉

  • 中国古人爱鸟护鸟的生态智慧

    李磊;

    中国古代具有护鸟、爱鸟的伦理共识,由此形成王朝保护鸟类的道德义务。从先秦时代开始,历代王朝设置保护自然的行政机构,并有相关的环境立法,鸟的生存受到制度保护。古人护鸟、爱鸟,始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鸟由自然万物的典型代表,走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又外化为人格的象征。古人借助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5年16期 No.815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