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

    邢广程;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给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式,其原则、理念、思想和精神完全符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能够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极大地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有助于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信任和利益融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2025年17期 No.816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全球治理倡议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刘卿;

    全球治理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四个维度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文明是纽带,治理是关键,共同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框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系统性方案,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

    2025年17期 No.816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特别策划_“00后”社会心理及群体特征研究

  • “00后”社会心理及群体特征研究

    <正>“00后”,成长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数字技术爆炸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历史阶段。这代人,既沐浴着数字文明的曙光,又直面社会转型的阵痛;既有平视世界的自信从容,又背负着内卷焦虑的心理压力;既赓续着“强国有我”的基因密码,又张扬着独有的价值主张。“00后”的多样群体特征,生动而深刻地映照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与深刻转型。

    2025年17期 No.81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00后”群体特征、形成机制与引导策略

    宋月萍;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演进,对“00后”的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一代青年在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进行认知和情感调适,形成独具时代烙印的群体特征。促进“00后”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以制度创新保障青年需求,凝聚社会力量关心青年成长,强化青年正确价值观培塑。

    2025年17期 No.81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 “00后”社会心态的具体表征与生成机理

    胡献忠;

    “00后”社会心态呈现多样张力与时代特征: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就业心态明显分层分化,求稳避险与高流动同在。“00后”的精神世界在“小确幸”的日常幸福感与公共议题的宏大关切间形成辩证统一,既通过微小生活体验抵抗绩效考核异化,又积极关注性别平等、教育公平等社会议题;面对“内卷”与“躺平”的双重挤压,呈现“45度躺平”的矛盾状态,既非完全放弃又非被动接受竞争。全面、准确地分析“00后”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审度其背后的风险因素并剖析生成机理,进而探讨具体的培育路径,既有助于提前预判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又有助于引导“00后”形成正确社会认知,推动个体实现良性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洞察“00后”社交新生态与消费新模式

    刘彦平;

    “00后”正在主导新型社交模式与新型消费趋势的演进,其社交与消费有着融合共生和双向赋能的特征,为社会生活和消费市场带来新气象和新动力。同时要看到,“00后”的社交与消费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需要公共部门加强监管、社会各界合力引导、企业拓展责任担当,以及“00后”自我提升,以实现年轻一代社交与消费的良性共融与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84K]
  • 人工智能时代“00后”独有的认知新图景

    项久雨;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嵌入“00后”工作生活,不仅影响其交往模式、生活方式、学习习惯,而且在深层次上重塑其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人工智能深度介入“00后”的情感联结与自我建构过程,网络场域中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情绪与新变化,共同映射出“00后”独有的认知新图景。“00后”的认知方式绝非单一的行为倾向集合,其背后凝结着群体特有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是理解“00后”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

    2025年17期 No.816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30K]
  • “00后”青年群体职业选择新风向

    潘泽泉;

    数智技术驱动的组织革新与技术迭代,对“00后”青年群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与职业流动轨迹具有深刻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促使“00后”青年群体拥有更具包容性、自主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的就业环境,衍生出个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2025年17期 No.816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激活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青春密码”

    许世存;

    推动“00后”参与社会治理,既是顺应治理主体代际转换的历史必然,又是建构良好治理生态的实践应然。在社会治理实践中,“00后”呈现出自适应性的技术禀赋、自觉性的认知禀赋和创新性的思维禀赋。“00后”的社会治理实践正在重塑青年群体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在参与场域、参与形式和参与议题等方面呈现鲜明特征。面对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可以通过建设“00后”数字治理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体和文化治理互动平台,引导促进青年参与社会治理。

    2025年17期 No.81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热点透视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红运力”的维天运通实践

    辛鸣;

    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须有新担当新作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抓好“三新”党建工作,要从创新党建模式、打造“党建+业务”双向融合、完善保障体系着手,加强各级党委和平台企业的协同联动,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推动“三新”党建工作持续展现蓬勃生机。

    2025年17期 No.816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辩证把握紧日子与好日子的内在联系

    姜迎春;

    党员干部过紧日子由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目的是让群众过好日子。过紧日子不是一阵风,而应当是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常态,以过紧日子的状态干事创业、服务人民。把握好紧日子与好日子的内在关系,要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持续纠治“四风”;做到知行合一,推动制度落地见效;明确公私界限,站稳人民立场,将紧日子的制度约束转化为人民群众好日子的生动图景。

    2025年17期 No.81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摆正公私关系是纠治作风问题的关键

    韩平;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的产生,多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摆正公私关系、纠治作风问题,必须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秉公用权,始终服务于民;必须织密制度之网,规范权力运行。

    2025年17期 No.81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言治论理

  • 规制“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的治理进路

    陈兵;

    “大数据杀熟”是互联网平台经济中的一种消费现象,涉及用户多、场景广,表现为经营者利用算法对用户精准画像后实施不同定价,实则是滥用算法进行不正当利益侵夺。规制此行为需区分正常差异化定价与不正当使用用户数据、滥用算法的违法行为,后者侵犯了用户数据安全,妨碍消费者权利和个人信息权。即使用户尝试通过反向驯化算法等方式规避,仍收效甚微。规制“大数据杀熟”需准确识别其本质,融合技术与法治,规训算法设计、使用,促进算法向上向善。在此基础上,聚合多主体参与,坚持法治思维,融合科技伦理、行业惯例等,形成多维度、多规则、多工具的算法治理进路。

    2025年17期 No.81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曾军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日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内法规的法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追求,是二者能够协同共进、有机统一的主要原因。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进入新时代,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必须遵循“国家法律高于党内法规”与“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将二者的协同互动贯通到立法立规、执法执纪等关键环节。

    2025年17期 No.81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从哲学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

    张静;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的丰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持续性社会活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对于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5年17期 No.816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财经视界

  •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李杨;

    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贸发展的重要动能,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服务贸易竞争力、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以及服务贸易与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新特征新机遇,我国需要积极融入全球服务贸易体系,稳步推进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高标准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平台,推动“数字+服务+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银发经济的发展趋势、挑战与应对

    彭小辉;

    银发经济不仅能激活内需,而且能创造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当前,老年群体消费呈现新特征,线上消费参与度提升,品质化追求明显,社区化消费模式兴起。低龄老年人成为消费主力,消费需求多样化,从“养老”转向“享老”,健康养生、文旅消费需求增长。数字赋能推动消费模式从线下转为线上,形成消费新生态。同时要看到,银发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如社会保障承压、供需结构失衡等,我们需完善适老化制度,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消费环境,构建适老化社区服务网络,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民生关注

  • 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让养老更有“医”靠

    聂建亮;

    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是破解农村医养结合发展困境的关键。农村老年人对医养的需求可分为“医高—养低”“医高—养高”“医低—养低”“医低—养高”四个层次,而不同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匹配农村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社区医养和居家医养两种模式,基本上可满足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机构医养则为特定的农村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部门协同、强化资源供给、加强监管和服务标准制定、提升支付能力,推进农村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在地力量如何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于海波;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作为教育治理的基本单元,根据地方经济水平、文化特点、资源禀赋和教育基础,激发和发展在地力量,是实现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县域在地力量拥有独特性、亲和性、内嵌性、适配性等优势,能够满足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高适配、协同性等需求。面对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生源与师资外流等问题,亟需通过规划先行、分类推进、数字赋能等路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环球风云

  • 为全球数字经济注入“上合力量”

    李勇慧;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上海合作组织将数字化合作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步形成以制度保障为牵引、以基础设施为底座、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经济融合为目标、以安全治理为保障的系统性合作模式。中国从机制建设上促进上合组织数字化合作提质升级,通过构建大数据合作中心、落地中吉乌光缆等项目,显著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面对成员国之间数字技术标准和规则不统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合作机制不完善、数据安全监管缺乏等挑战,未来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化、常态化,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技术标准和规则统一,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互惠共享,赋能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构建多边协同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从而建设更加平等、普惠、包容的数字世界,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5年17期 No.816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 推动建立国际调解院:构建全球多元争端解决机制的中国方案

    夏莉萍;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传统争端解决机制失灵困境,各方对及时有效化解纠纷、维护正常国际秩序的需求愈发迫切。国际调解院创新构建开放包容架构,成员资格向所有国家及国际组织开放,调解服务不限于缔约国,且与现有机制并行不悖;其调解过程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强调不干涉内政、自愿参与、可随时撤回请求;调解目标聚焦灵活高效,通过多元化调解员队伍、前置性预防机制、合理费用分担及约束力和解协议等设计,推动实现从“对抗性司法”转向“共识治理”。这一机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思想以及“天下无讼”理念,既回应发展中国家对公平争端解决机制的需求,又展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为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提供和平解决争端的新路径。

    2025年17期 No.81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文化纵横

  • 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

    王文鹏;

    红色是中国革命的底色,红色基因库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呈现。红色基因库承载着红色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保护好是根本,管理好是关键,运用好是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育人功能,能够让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辉,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2025年17期 No.81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与运营

    周斌;

    中华文化IP是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的具象化表达,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既是促使国产影视剧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需要,又是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挖掘、开发和运营中华文化IP,需对核心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和持续深耕,并在真正把握其思想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寻找其与现代价值观和当下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5年17期 No.816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史海钩沉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智慧

    李宪堂;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思想,呈现为儒、法、道相辅相成的三合结构:儒家奉持“中庸之道”,主张德刑互补,礼法并重;道家主张以简驭繁,无为而治;法家主张赏信罚明,严刑峻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经历由萌芽到系统化、由同源异流到交汇融合的过程,历经数千年融合和积淀,形成以建构“大一统”天道秩序为目标、以“德治”为核心、以“礼法互补”为手段的独特体系,体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包容性、天下为公的人类整体性视野、伦理与政治的深度融合、刚柔相济的治理方式、因应时变的预防性治理观等历史智慧。

    2025年17期 No.81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