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

特别策划_谋篇布局“十五五”:重点领域与行动指南

  • 谋篇布局“十五五”:重点领域与行动指南

    <正>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十五五”的壮丽画卷正待铺展,如何以更高远的视野、更精准的举措,擘画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

    2025年19期 No.818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

    顾海良;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推进过程。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谋划中,党的理论创新的新进展,构成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既成为五年规划谋划的理论支柱,又铸成五年规划谋划中学理上的新发展。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回顾新时代五年规划谋划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伟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5年19期 No.818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黄汉权;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扎实落实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任务,要突出问题导向,破立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打通妨碍商品要素流动的卡点堵点,包括着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及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完善有利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需加快健全财税体制、深化统计核算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2025年19期 No.81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

    钟茂初;

    “科学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的重要遵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着眼“十五五”科学谋划,我们应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良好局面。理论层面,应充分认识“市场”与“政府”互补共生的作用关系和有效边界;实践层面,应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保障产业安全的协同中、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转型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中,深入寻求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效路径。

    2025年19期 No.81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迈向“十五五”: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与推进路径

    渠慎宁;

    新兴支柱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具有增长动能强、业态模式新、技术含量高、绿色底色足等特征,其主要由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构成。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需要合理规划其发展路径,统筹协调创新政策、财税金融政策、人才政策与数据政策。

    2025年19期 No.818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钟钰;

    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十五五”时期,面对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亟需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驱动引擎和源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提速。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能。为此,需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互融互促,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振兴、赋能人才振兴、活化文化振兴、引领生态振兴和支撑组织振兴。

    2025年19期 No.818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曹小勇;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统筹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已成为塑造新发展优势、赢得未来竞争主动的重要举措。对此,需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创新生态体系,着力强化制度供给、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突出人才引领作用、深化区域示范探索、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系统破解发展中的外部挑战与内部制约,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19期 No.81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文化纵横

  • 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与时代价值

    曲福田;王月清;

    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以布衣儒者为主体、以教化民众为使命、以优化乡邦为关怀的思想学派。泰州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打破儒学精英化、玄远化的桎梏,将儒家之“道”植根于百姓日常生活,高扬个体价值,并追求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其以“百姓日用即道”的朴素宣言,将儒学价值观向普通百姓延展、向实践落实,在思想转型和教化变革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实践效力。泰州学派虽诞生于数百年前,但其蕴含的深刻智慧、人文精神与崇高追求,今天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对于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年19期 No.81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泰州学派核心理念

    王文东;

    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是儒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观念革新和思想突破,其中蕴含的普遍性、平等性与实践性等品格,为我们今天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文化资源与实践启示。深入研究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从而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使这份厚重思想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2025年19期 No.81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命题的现代启示

    樊浩;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命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泰州学派作为从宋明理学内部最为正统的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孕生和发展的一个学派,既是对王学和正统儒学的传承,也解构了理学,实现了对理学的创新性发展。泰州学派最根本的启蒙意义,是对于“百姓日用”与“道”之间“即”的同一性关系,“道”回归“日用”,而且是“百姓”即芸芸众生的日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古典儒学和宋明理学在内的传统中国哲学与文化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就是将具有终极意义的“道”落实为“百姓日用”,在世俗世界中实现,从而将“生活”提升为“好生活”。

    2025年19期 No.81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网络文明建设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莫梅锋;

    当前,网络空间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场域,更演化成为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推动网络文明向上而生,构筑全体人民共有的网络精神世界,对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技术赋能、内容赋能和治理赋能,网络文明拓展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及化、丰富度和可持续性。为此,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通过硬件设施与软件能力协同建设、破解“数字鸿沟”、加强价值引领等,使网络文明更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025年19期 No.81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青年话题

  • 接续父辈的开拓者:新时代年轻企业家成长发展与引导机制

    廉思;

    新时代年轻企业家在发展理念、成长路径和公共参与上,呈现出与上一代企业家显著不同的面貌,他们既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又呈现出政策工具性依赖、心理准备不足和制度理解力欠缺等问题。当前,年轻企业家面临国际制裁与技术封锁压力、国内竞争强度持续升级、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显现等挑战。对年轻企业家而言,深入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国制度的底层逻辑,是关乎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在市场搏击中赢得一席之地的必然选择。为此,应从思想引导、组织嵌入、政策优化、治理创新和制度反馈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年轻企业家的系统支持和精准引导,使其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担当作为、经营理念先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开拓者”。

    2025年19期 No.818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

    邓希泉;邹宇春;

    当前,“00后”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态呈现加速演变与矛盾交织的显著特征。一方面,该群体对社会进步程度及未来乐观预期呈加速增长趋势,表现出更强的自信与较高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该群体对社会新现象容忍度显著提升,对社会容忍度的评价相对保守。对此,应科学把握“00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新现象、新特征,在充分信任、精准调研、畅通对话的基础上,强化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有效缓解因价值观念快速变迁可能引发的代际矛盾。

    2025年19期 No.818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热点透视

  • 假日经济 “火”出消费新趋势

    郭国庆;

    假日经济作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晴雨表”,其持续繁荣不仅反映大众消费能力与意愿的提升,而且彰显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各地致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探索消费新模式、推出消费新项目,推动假日经济持续火爆,呈现出体育消费、健康消费、文旅消费新趋势。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政府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提供精准服务,实施多方协同治理,积极推动在地文化和大众参与有机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供需均衡。

    2025年19期 No.818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建设美丽城市:内涵特征与规划设计

    秦昌波;

    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军”与重要载体。在美丽中国目标指引下,美丽城市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也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共识。通过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塑造美丽城市风貌,不仅美化城市外在“面貌”,而且强化其内在“韵味”,提升整体“素质”,将城市打造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2025年19期 No.818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言治论理

  • 从“可办”到“智办”:人民对政务服务便利化的新期待

    郭俊华;

    系统集成和创新驱动成为当前政务服务改革的鲜明特征,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成为改革推进的重要信号,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内涵不断拓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企业“急难堵点”,做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主渠道,做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推进事项标准化、证照电子化、数据可用可控共享,完善适老化无障碍与多端服务,健全评价反馈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推动政务服务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迈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顺畅、安心、省心。

    2025年19期 No.81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数字时代“网络开盒”的系统性治理

    刘艳红;

    数字时代,“网络开盒”现象愈发突出,展开系统性治理,成为迫切之举。政府部门需要基于算法行政框架,准确识别“网络开盒”的风险点,加大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力度,构建可信数据空间,从根源上消除“网络开盒”的个人信息来源。作为治理“网络开盒”的关键角色,网络平台应履行“看门人”义务,对自身算法进行备案,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处理等流程,同时阻隔潜在的“网络开盒”行为人在网络空间中聚集,配合相关部门及时调取固定证据。针对涉及“网络开盒”的未成年人,一方面,要引导其远离“网络开盒”,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其受到“网络开盒”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

    2025年19期 No.818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实践与中国智慧

    赵斌;

    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中国从积极参与者逐步成长为不可或缺的引领者。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中国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系统性推进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国内政策实践与国际合作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表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为人类应对气候危机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19期 No.81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赋能与共建:城市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路径

    张涛;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众参与是激活城市社区治理内生动力的关键。持续优化参与渠道、提升参与实效,将为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城市社区规模扩容,不同利益诉求交织、基层矛盾日趋复杂,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仍面临一定现实挑战。需通过搭建议事平台、完善参与机制、运用数字技术等手段,让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2025年19期 No.81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民生关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生活最深层的内核

    郝书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向实践的深度转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情感基础、思想基础,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三个层面的互动互促,共同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稳固价值根基。

    2025年19期 No.818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和实践要求

    库来西·依布拉音;李晓利;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生活层面的优越性,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生活层面的超越性,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25年19期 No.818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凝聚精神力量

    刘翠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辉煌成就,极大激发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把握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2025年19期 No.818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史海钩沉

  • 中国古代“运动会”:礼乐、百戏与武艺的交响

    崔乐泉;

    中国古代“运动会”通过礼乐、百戏、武艺等载体,发展出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盛会。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服务于“祀与戎”的实用需求,承载着礼乐教化的崇高理想,洋溢着世俗生活的欢愉气息。在承载儒家伦理和民族交流功能的同时,体现出制度化、世俗化与专业化的特色。古代“运动会”蕴含的身心和谐、实用理性的东方体育观,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遗产。

    2025年19期 No.818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探源

    晏昌贵;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符号,经过数千年演进,通过对历法制度的整合和区域文化的交融,超越了单纯的纪时功能,成为蕴含丰富文化意涵的中华文明标识。十二生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社会心理和伦理观念,建构起一个以“天地人”三才为核心的象征体系。时至今日,十二生肖仍发挥着文化纽带作用,在增强文化认同、承载个体美好期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9期 No.818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下载本期数据